2008-06-01

為什麼我們需要默劇? Why Do We Need Mime?

其實離我們旅館一個路口就矗立兩大報社:江原日報、東亞日報。但我一份報紙也沒買,買了也看不懂。但是我的工作包括收集新聞資料,所以當我在主辦單位辦公室裡抓到一份報,便請相熺翻譯給我聽,果然這專欄談的是藝術節。

標題叫:我們為甚麼要參與默劇節?作者高麗大學一位叫崔英哉(音譯)的教授所寫,他說因為CIMF的大部分觀眾都是年輕人,很難說這活動完全"春川化"了,但教授還是鼓吹民眾要支持藝術節,因為「現代國家的進步指標,除了經濟,還有文化。正如我們去歐美先進國家觀光時,往往為體會其文化的力量。所以韓國要成為先進國家,全國一致必須支持文化、支持默劇節。」

然而我的解讀不一樣:現代默劇的特色正在於以形體、動作和形象做為表演媒介。而此番我來到韓國,深深體會到當文盲的滋味,當你語言文字皆不通的時候,所能憑藉的也只有形體、動作和形象

春川一般懂英文的少、懂中文的更少,不知不覺中,我們每個人的「默劇表演」功夫大進,跟外國朋友溝通,一時辭不答意,或急了,乾脆用肢體語言比劃表演起來。

據說主辦默劇節的目的之一,是希望傳統藝術藉由默劇形式的融入、創新,延續其壽命。我想,當傳統背後的文化意義消失之後,年輕一代大約也只能憑其形體、動作和形象去閱讀傳統吧?

這是一個「老外」的版本--為什麼我們需要默劇節的理由:劇院表演默劇、街上表演默劇、日常生活我們也在表演和閱讀著默劇……。

沒有留言: